法安网

法安网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视频访谈 > 学术沙龙 >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水质创新机制的实践意义

时间:2019-07-31 09:58:45   来源: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办公室

[法安导读]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2013年底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总干渠长1277公里。二期工程建设目标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扩大输水能力,多年平均年调水规模达到130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总体划分为水源地安全保障区、水质影响控制区、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三类区域。核心水源区是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核心水源区,指的是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水质创新机制的实践意义

  保水质护运行的历史背景

  一、综合施治迎接中线工程通水

  为迎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中共南阳市委办公

  室、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南阳市迎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双百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宛办﹝2014﹞11号),淅川结合实际,于2014年5月1日至12月12日,在渠首陶岔设立了保水质迎通水指挥部(淅文〔2014〕14号),制定了《淅川县迎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双百会战”实施方案》(淅办〔2014〕7号),并重点抓好绿化、美化、标志性工程、治污项目建设工作提升渠首形象。

  二、勇于担当首创“保水质护运行”新概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南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未雨绸缪,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保水质、护运行上来,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有始无终的政治任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一是高位布局,纳入全市“四一二”重大发展战略。二是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构。为强化对保水质护运行工作的领导,南阳市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水质护运行”领导小组。三是科学谋划,建立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南阳市结合实际,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制订出台了《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的意见》(宛发〔2015〕1号),明确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日常巡查、工程严防严管、环境综治联防、应急处置、保水护水科学监测评价、部门联席会商、责任追究等八项长效机制,为实现保水护水的长效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在全国南水北调工作中,南阳市是第一家。

  保水质护运行创新机制建设

  一、组织保障措施

  1、成立千人护水队伍,开展千人护水行动。为持续做好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淅川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千人护水队伍,开展护水行动,综合整治库区和各入库河流,建立健全水质保护长效监管体制,确保水质清洁、安全。2、成立保水质护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八项长效制度。3、建立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了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工作的组织协调、重大事项决策等。将县航运中心航管站与县海事局合并,并以此为依托,从公安、环保、水利等6个单位各抽调3人,成立了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使库区综合执法工作有序实施。

  二、规范化建设措施

  1、实施长效管护。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保水质护运行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意见》、《保水质护运行实施方案》和《保水质护运行巡查工作方案》,建立了宣传教育、日常巡查、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等8项制度。把保水质护运行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和县直单位的绩效考评体系。二是建立保水机制。建立水质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综合执法机制、常态化巡查机制、护水清漂机制、环境监测应急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坚持一周一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挂牌销号制度,实现水质保护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实施保水护水常态化。成立了水上清漂大队、库岸护水队、水源区护水巡查队、民兵抢险救援队、主要入库河流和县城内河护水队共5支2000余人的专业护水队伍,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款用于护水支出;将每个单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确定为“淅川全民护水行动日”,实现水质保护全民化;加强对库区已取缔上岸餐饮船只的常态化监管,防止反弹;补充完善执法监察设备,提高水质监测和应急处理能力,目前我县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渠首环境监测中心已全部建成并运行。

  2、强化保水质基础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水源保护区规范化项目建设。2015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通知》(豫政办〔2015〕43号)文件,针对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提出了区划范围、监督管理要求等。为落实省政府文件精神,南阳市、淅川县相继出台了开展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有关规定。淅川县人民政府于2016年4月编制完成了《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实施方案》,确保在2016年底前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二是抓好两场(厂)建设运行。全县共建污水处理厂14座、垃圾处理场17座,同时,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也于2017年7月26日投入运行。改扩建后,县污水处理厂处理总规模达到6.5万吨/d,更加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了城区生活污水。三是建设库周生态隔离带工程。针对不同水位线和地理条件,利用库区消落地、陡坡耕地和宜林荒山,科学划分区域,合理选择适生树种,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胡桑、柑橘等高效生态产业,建成了总面积达20余万亩的库周生态隔离带,库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强化总干渠运行监管。成立总干渠安保队伍并切实发挥其作用,实行全天候巡护;制订了总干渠红线外防汛应急预案,成立防汛应急队伍,加大对上下游风险点的排查整治;强化对22座跨渠桥梁的管理,实现常年无事故发生,确保总干渠安全运行。

  互联网+护水模式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护水”可以概括为“一目标、两建设、三监控、四联合”。

  一、一目标

  确保丹江口水库常年达到▕▕类水质及以上标准。

  二、两建设

  1、平台建设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尤其是利用《淅川县南水北调》今日头条号和《魅力渠首》微信公众号以及县政府网站、手机短信平台等,大力宣传淅川县南水北调精神和移民精神,宣传库区水质保护的重大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保水质护运行的浓厚氛围。

  2、队伍建设

  一是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开发10000个扶贫公益岗位,成立了3000人的库岸护水员队伍和3000人的卫生保洁员队伍,建立完善覆盖全县水源保护区的县、乡、村、组四级巡查网。二是建立了120人的库区清漂队伍。三是县人武部成立616人的应急队伍,不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四是实现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常态化。

  三、三监控

  1、水域监控

  在渠首陶岔建成了环境监测应急中心,配置了300套设备,具备饮用水109项指标分析能力,并与国家、省环保部门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在环库及入库河流上建成了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质全天候自动检测。同时对县本级监测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已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三级站要求。

  2、陆地监控

  发挥乡镇检查员、村级管理员、组级信息员的作用,加强对库区环境卫生常态化监管。同时在库区37个码头及其它重点区域,丹江库面淅川境内,丹江河、滔河、淇河和老灌河等主要入库河流两岸,渠首大坝及总干渠淅川段22座跨渠桥梁,安装监控摄像设备。

  3、空中监控

  依托淅川通用机场建设机遇,利用福森集团直升飞机,加装摄录设备;利用无人机或民间航拍仪器;同时固定设置海洋望远监控,从空中对全县保水质护运行工作进行全天候监管。

  4、以豫广网络淅川分公司为主体,组建全县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监控设备统一联网,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并开发手机APP软件,达到即时互动,快速处置,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护水新模式。

  四、四联合

  1、三省联防联治

  2009年11月,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经与水源区河南、湖北、陕西三省的南阳、十堰、安康、商洛、汉中五个市人民政府充分协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陕西省商洛市召开,通过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章程》,发表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商洛宣言》,标志着由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5+1”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

  2、多部门联调联动

  淅川县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推

  进保水质护运行工作。其总召集人为县政府领导,召集单位为县南水北调中线办,成员单位为县环保局、公安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水产局、交通运输局、工商食药监局、旅游局、住建局、林业局、丹江湿地保护处、农业局、畜牧局、库区资产资源管理局、航运中心、丹江风景名胜管理局。召集单位和各成员单位明确1名副职领导和2-3名工作人员,按时参加联席会议。

  3、多方位联督联查

  淅川成立了保水质护运行四个督查组,即1个库区水面督查组和3个库周督查组。督查组每7-10天对丹江口库区水面及库周督查一次,及时上报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予以交办,并抓好整改落实。

  库区水面督查组组长单位为县水产局,成员单位为县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水利局、航运中心,主要负责督查库区水面清漂、水源保护区内网箱养鱼、拦网和一二级保护区钓鱼、游泳、旅游及一级保护区禁航等工作;三个库周督查组组长单位分别为县水利局、环保局、南水北调办,成员单位为参加联席会议的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库周水污染的督查工作,包括垃圾、污水、开矿采沙、畜禽养殖、筑坝、毁林、破坏生态环境、违规旅游、餐饮、消落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工作。每次督查时,组长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参与巡查的单位领导和人员。

  同时,还成立了保水质护运行综合执法组,组长单位为县环保局,副组长单位为县公安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水产局、工商食药监局,成员单位为县南水北调办、旅游局、住建局、林业局、丹江湿地保护处、农业局、畜牧局、库区资产资源管理局、航运中心、丹江风景名胜管理局。其职责主要是,对保水质护运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执法整治。

  4、全民联手联保

  淅川通过印发工作简报、出动宣传车、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持久深入宣传保水质护运行的重大意义,同时组织向库区乡镇、村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发放“一封信”、“一张卡”和“一本书”50余万份,并适时对乡镇的检查员、管理员、信息员和部分村民进行了保水质业务培训。在库区、街道及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刷写宣传标语200余条,张贴保水护水县政府通告1000余份,有效激发了全民投身保水质护运行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联手联保的良好局面。

  5、研发“南水北调中线保水质护运行信息管理系统”。淅川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全国第一移民大县和国家级贫困县。独特的区位、特殊的县情使得社情民意比较复杂,社会管控难度加大。为更好地破解难题、防控风险,必须走信息化护水之路。

  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移民点赞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经过几十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斗,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习近平对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向全体建设者和为工程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慰问。习近平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二、催生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办法等相继出台

  为了保护水质,国家、省、市、县分别出台、制定了一些法规、条例、意见和实施方案等,并且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有效保护了库区水质安全。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17年6月27日通过。

  2、国家相继出台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

  3、2014年1月22日国务院第3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2014年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7号公布。该《条例》分总则、水量调度、水质保障、用水管理、工程设施管理和保护、法律责任、附则7章56条,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通知》(豫政办〔2015〕43号)

  5、《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豫政〔2017〕2号)

  三、水润北国利益凸显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它是把中国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的一项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意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即社会,经济,生态。

  1、社会意义:一是能够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累计向华北地区输水近百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5310万人,成为沿线北方城市安全供水新的生命线;二是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四是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2、经济意义:一是为北方工农业、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国内GDP。

  3、生态意义:一是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二是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三是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四是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五是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四、中华民族调水梦圆,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基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年调水总规模约448亿立方米,约为当今中国全年用水量的1/10,相当于十几个北京市的用水量,可以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危急局面。

  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下、中、上游向北方调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连接,组成一个水网,形成“四横三纵”总体格局。通过对水量跨流域重新调配,可协调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关系,达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目标。

  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长、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是由多项目组成的庞大项目集群。它不仅仅是一项跨流域调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经济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建设、运行等方面,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它所采用的许多硬技术和软科学都是世界级的,是水利学科与多个边缘学科联合研究的前沿领域。

  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建成的东、中两线已投入使用,在区域调水、改善生态、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出了实际的效益。中华民族和一代伟人的调水梦已基本实现。今后,在水质保护方面,大力运用科技手段尤其是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必将更好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实现一江清水永续北送,并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李明
编辑:广汉

声明:

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征稿启事

  • 投稿信箱:195024562@qq.com

品牌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