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网

法安网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政法 > 政法委 >

政法机关涉疫办案创新举措如何常态化

时间:2020-04-16 11:01:26   来源:法制日报政法聚焦

[法安导读]    请双方当事人仔细核对自己的电子设备是否符合互联网开庭条件,现在开庭。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兴庆区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宋乔的指

  “请双方当事人仔细核对自己的电子设备是否符合互联网开庭条件,现在开庭。”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兴庆区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宋乔的指引下,原告、被告双方通过手机客户端参与庭审,发表意见并上传证据。

  如今,宋乔对于网络庭审已经驾轻就熟,而在两个月前,他还是个“门外汉”。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诉讼服务从线下移到线上,“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成为新常态。

  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加强互联网司法和在线诉讼服务。统计数据显示,2月3日至3月31日,全国法院网上开庭15万件,网上开庭数同比增幅达453.3%。

  疫情防控不能松、政法工作不能等。各地政法机关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智能化手段,创新“线上模式”,通过“不见面”“零接触”的工作方式,确保疫情防控与政法工作两不误。疫情过后,这些新方法、新机制、新举措能否固定下来成为新常态,是摆在政法机关面前的新课题。

政法机关涉疫办案创新举措如何常态化

  网上办成主要方式

  疫情防控期间接待窗口关闭,群众反应的信访诉求还能否解决?和很多人一样,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务工的吴先生也有这样的疑惑。

  吴先生承包的工程项目约定1月结算工程款,但他迟迟没有拿到钱,导致17名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报酬无法支付。3月,吴先生通过线上方式向检察机关反映情况。

  了解情况后,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陆俊通过视频与当事人反复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打消了吴先生“多头信访”的想法。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暂时关闭群众来访接待场所,以来信、网络和电话方式接收办理群众信访。对每一个群众诉求做到当日接收、当日处理、当日回复,确保群众足不出户解决问题。”陆俊介绍说。

  各级检察机关通过网上信访等多种方式,既防控了疫情传播,又依法保障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速度,让群众感受到检察机关的温度。

  2月3日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接收群众信访10万多件,其中涉及反映疫情防控工作突出问题或举报危害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线索的1099件,均得到依法及时处理。

  面对疫情防控期间人员隔离、场所封闭等特殊形势,全国法院依托统一在线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等在线诉讼平台,巩固和发展在线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远程开庭、云端执行等审判执行模式,推动诉讼环节网上运行,确保审判执行工作有序开展。

  北京法院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庭审流程规范;上海金融法院所有开庭案件全部线上审理;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518名网上立案负责人联系方式,方便群众“点对点”咨询……

  “实践证明,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显现出强大威力,让正义不因疫情缺位滞后,发挥出助力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吕艳滨说。

  云服务被广泛运用

  “各位网友,我是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现在通过司法拍卖网络平台向大家直播我院依法处置的被执行人房产。”前不久,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法院法官郑清海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带网友“云看房”。

  一个小时的直播“带货”获得5869人点赞,房产最终以溢价3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竞买人足不出户就买到了满意的房子。

  “直播‘带货’是法院司法拍卖的新尝试,让竞买人直观充分地了解拍品,既避免群众接触又促使拍卖成交,实现拍卖标的价值最大化。”郑清海认为,这种直播的模式不仅新颖,也为群众提供了便利,应该常态化。

  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法院通过直播“带货”、VR看房等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执行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其实,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变化不只发生在法院。

  “疫情形势这么紧张,还好有公证远程服务帮我解决了燃眉之急。”长期住在香港的当事人何女士说。何女士在广东江门买了一套房子,原本准备春节后回来办理完税、退税等手续,不料疫情暴发,这事也被搁置。

  “得知情况后,我们指导何女士在线申办公证。当天下午,进行了材料审核和视频面签,仅用半小时就顺利完成全部办证程序,效率提高了一倍。”据广东江门五邑公证处负责人郝炼介绍,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公证大幅增加,占到业务量的一半左右。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出门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各级政法机关的共识。公安交管部门通过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交管12123”App,开通补换领牌证等25项交管业务足不出户网上办。各地网上办理车辆和驾驶人牌证等业务87万余次,其中网上发放临时号牌20多万副,补换领驾驶证、行驶证等11.5万余本。

  “公安机关以战代练,线上、云上、无接触工作近年来已开始运用,疫情暴发后,这类警务工作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魏永忠认为,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让线上云上警务更有温度。

  制度创新需固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日常办案执法带来困难,也倒逼政法机关不断创新。如何将疫情防控期间积累的经验常态化、制度化呢?

  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看来,政法机关线上云上办公是大势所趋,但必须符合既有法律有关程序方面的要求和限制。比如,对于有些证据勘验,需要近距离核查,线上云上办公场景应建立全新的证据规则诉讼规则,确保公正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魏永忠认为,智慧警务建设顺应社会管理数据化的时代潮流,是建设现代化警务机制的必然要求。“网上公安局”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大力支撑,将线下数据尽可能转移到线上,由以往“广设窗口、每点布警、坐等群众”向“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转变。要打好智慧警务的根基,公安机关必须深化源头数据采集,强化数据资源应用,保障数据运行安全,真正让大数据成为智慧警务建设的源头活水。

  “出生、死亡、国籍、学历等方面的证明,通过网上公证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缩短群众办证时间。但也不能忽视公证质量,这是公证事业的生命线,必须做到制度无漏洞、监督无盲点。比如,涉及重大资产处置等类型的公证,仍需要线下办理。”郝炼介绍说。

  2月21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庭审规范(试行)》,对线上诉讼的身份认证和账号使用、证人出庭方式、异步庭审方式、庭审笔录、庭审公开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规范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说,这一在线庭审规范是通过13509次、总时长7792小时的在线庭审积累形成的,就是为了分享深化互联网司法实践得来的经验,给在疫情期间开展在线庭审的其他法院提供参考。

  “司法程序线上办理优势明显,省去了很多环节和办事成本,减轻了当事人诉累。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诸如‘线上庭审’工作方式会成为今后普通法院的一种固定工作模式,也给未来的司法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出更多新要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凯认为,线上的每一点简化,都需要线下的技术研发支撑。

  杨凯告诉记者,线上庭审模式并不能解决诉讼亲历性和诉讼特殊规律的现实需求。因此,目前线上庭审多适用于事实相对简单、争议焦点相对清晰的案件,远程审判适用的案件范围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明晰。

记者:刘子阳、赵婕
编辑:广汉

声明:

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征稿启事

  • 投稿信箱:195024562@qq.com

品牌推荐更多>>